奥匈帝国的钢铁巨兽:M.11与M.16重型攻城榴弹炮的传奇富明证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里,奥匈帝国陆军装备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攻城利器——M.11重型攻城榴弹炮。这门305毫米口径的庞然大物能够发射重达384千克的穿甲弹,其威力足以轻松击穿2米厚的混凝土防御工事,堪称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要塞克星之一。战争初期,德军向奥匈帝国借调了8门M.11,这些火炮在列日要塞和那慕尔要塞的攻坚战中表现极为出色,然而在安特卫普要塞的进攻中却遭遇了意外——一枚穿甲弹竟然卡在了坚固的装甲圆顶上,未能成功击穿目标。
M.11的挫败与斯柯达的应对
这枚未能完成任务的穿甲弹很快引起了斯柯达兵工厂技术人员的注意。经过详细调查,他们决定采取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研制更大口径的火炮。军方对新炮提出了明确要求:射程至少达到15千米,同时机动性必须与M.11相当。1915年,陆军部长批准了建造两门380毫米口径新型火炮的计划,但附带了一项苛刻的条件——如果火炮未能达标,斯柯达公司需自行承担所有损失,军方不会支付任何费用。
展开剩余70%BH L/17的诞生与测试富明证券
不久之后,两门代号为BH L/17的巨型火炮开始秘密研制,并于1916年初完成。它们分别被赋予“芭芭拉”(Barbara)和“古德龙”(Gudrun)的绰号,其中“BH”代表“攻城榴弹炮”(Belagerungshaubitze)。测试结果显示,该炮的最大发射药量可达47.5千克,射程恰好达到军方要求的15千米,但装填速度较慢,大约每5分钟才能发射一次。
革命性的运输系统
为了提升机动性,BH L/17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拆解为四个主要部件进行运输。运输任务由费迪南·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设计的电传动8轮拖车承担。这款拖车搭载了一台150马力的6缸汽油发动机,通过驱动两台电动机,再分配电力至每个车轮的轮毂电机,使拖车能以最高16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此外,拖车还可更换为铁路钢轮,由火车头牵引进行长距离机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保时捷正是后来设计电传动重型坦克的著名工程师。
M.16 38厘米攻城榴弹炮的正式服役
BH L/17的表现最终赢得了军方的认可,其正式量产型号被命名为M.16 38厘米攻城榴弹炮。这款火炮的战斗全重达到了惊人的81.7吨,部署前需预先挖掘一个52立方米的深坑,以安装其矩形底座。M.16的炮架设计颇具特色,配备了两组耳轴安装座,其中前一组原本是为斯柯达同期研制的M.16 24厘米加农炮设计的。尽管24厘米加农炮的炮弹威力较小,但其射程却接近30千米,因此采用了更长的后坐行程和靠前的安装座设计。
火炮结构与弹药系统
M.16的炮管长达6.46米,采用水平滑动炮闩闭锁机构,部署后可实现360°全向旋转,炮管俯仰角范围在40°至75°之间。然而,装填操作只能在11°仰角下进行,以便使用专用的弹药起重机和推杆装置。火炮的发射药被分为5份,最大装药量达68千克。M.16配备了两款炮弹:一种是600千克重的M17人员杀伤榴弹,专用于打击步兵和轻型目标;另一种则是740千克的M16穿甲弹,可选择安装延时或瞬发引信,其炮口初速高达459米/秒,最大射程仍维持在15千米。
战场表现与战后命运
除了最初的两门原型炮外富明证券,奥匈帝国陆军又追加订购了14门M.16,但最终仅完成了10门。这些巨炮被投入前线,参与了第12次伊松佐河战役和1918年的皮亚韦河战役,然而它们并未能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战结束后,幸存的M.16被分散至多个国家,其中意大利接收了6门。如今,全球仅存的两门M.16分别陈列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的军事博物馆中,成为那段钢铁与硝烟时代的历史见证。
发布于: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